
金 卓
麻花星空mv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金卓:教授/研究员、设计学博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外籍院士(Life Fellow)、麻花星空mv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省级拔尖人才),洛阳市教育领军人才(河洛英才计划),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麻花星空mv与马哈沙拉坎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

情系中原,传统雕刻设计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河南,这片黄河奔腾而过的古老大地,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孕育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金卓对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情有独钟,但思及黄河文化艺术设计未能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应有的光芒时,他心中却又涌起无尽惋惜。
这份惋惜,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驱使他决心为中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河南文旅事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此,金卓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洛阳这片文化沃土潜心扎根,全身心地投入黄河文化雕刻艺术设计体系的研究之中。

在金卓的工作室中,会议桌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尊木雕,这尊木雕看似寻常,却承载着特殊意义。如此布置的原因,是因为每次踏入工作室,金卓一眼望见它,内心的创作热情便如潮水翻涌,成为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金卓主修艺术设计专业,似乎天生便对设计学有着敏锐感知。在他眼中,黄河文化的雕刻艺术犹如一面神奇的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多元。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差异,在雕刻艺术中得到了最为生动、鲜活地呈现。
从商周时期古朴厚重的雕刻风格,到宋元时期细腻婉约的艺术表达;从气势恢宏的石刻,到精美绝伦的玉雕,每一件雕刻作品都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华丽展示,更是文化价值与哲学思想的深刻传达。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为深入研究黄河文化雕刻设计,金卓付出了诸多努力。他整日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日夜寻觅、挖掘,与各类古籍为伴。一杯浓茶、一杯咖啡,成为陪伴他度过无数个静谧夜晚的忠实“伙伴”。金卓从不畏惧辛苦,他满心期待着自己的努力能早日结出硕果,希望通过雕刻艺术研究,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即便研究之路充满艰辛,金卓对艺术的热爱却从未有过丝毫减退。在他看来,历经重重困难后取得的成功,才更具价值,也更令人期待。金卓坦言,自幼他便对非遗文化怀有一份特殊而深沉的执着,这份执着贯穿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始终如一。如今,身为博导、拥有正高职称的他,已然站在了学术与专业的高峰,但他对艺术的热忱,对黄河流域众多非遗文化的执着,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愈发浓烈。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制造技术如3顿打印、数控切割等,无疑为雕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金卓始终坚信,传统雕刻技艺的传承在这股科技浪潮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些传统技能,凝聚着无数先辈们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制作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独特传递方式。它们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完好无损地传递给现代社会,让世人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力量。

从无到有,为学术交流搭建国际桥梁
在金卓的认知里,研究成果就如同被尘封的珍宝,只有通过广泛且深入的交流,才能真正释放出它的魅力,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术交流对于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理念,金卓决心为河南地区高层次人才搭建一个优质的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地在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里汇聚、分享,进而实现多元文化与前沿技术的交流融合。
为此,金卓凭借着自己多年在行业内积累的深厚人脉和丰富资源,毅然投身于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础顿顿罢)的筹备工作中,并且一坚持,就是五年。他很清楚,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两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

同时,金卓也期待着在这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平台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们能够畅所欲言,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突破思维的局限,开拓全新的视角,拓宽看待问题的视野,就像不同颜色的光线相互交织,最终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新火花,为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技术领域带来更多创新性的理念和解决方案。
然而,筹备这样一场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绝非随口一提就能轻松实现,这背后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在筹备过程中,金卓面临着诸多难题,从会议主题的确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会议场地的安排、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每一个环节对他来说都是挑战。但金卓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不放过任何能够推动会议顺利举办的机会。
每当遇到困难,感觉筋疲力尽的时候,金卓都会鼓励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这简单的话语,成为了他在艰难时刻的精神支柱。就这样,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金卓不仅牵头成功举办了连续四年的ADDT会议,实际上,从最初萌生出这个想法到如今,他已经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五年。五年的时光,见证了他的执着与付出,也见证了ADDT会议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为河南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积极邀请各方人士开展学术交流的进程中,金卓也始终怀揣分享热情,主动“走出去”,将自己在艺术设计领域多年深耕所积累的思想与见解广泛传播。因此当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邀请时,金卓也为此次交流契机做了充分准备。
金卓以中国悠久历史为巧妙切入点,阐述了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之间双向决定的紧密关系。旁征博引,从古代农业生产对社会生活模式的塑造,谈到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巨变,生动且具体地展示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变,最后将话题引入到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抛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元生活方式相互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反映这一极具时代性的议题,列举了诸如移动支付如何重塑人们的消费习惯、远程办公怎样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等鲜活案例,让师生们切实感受到技术对生活的深刻影响。金卓说,设计教育在未来应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突破传统、勇于探索的能力。这让清华美院的师生们深受鼓舞。

坚守初心,逐梦永远
身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外籍院士(Life Fellow)的金卓,在生活中,却始终将自己当作普通教师来对待。因为在他看来,院士头衔不过是个身份标识,远比不上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重要。“头衔再响亮,也不如多搞出点有用的研究,多给社会做点实事来得踏实。”金卓如是说。
平日里,金卓总是以谦卑的态度与业界的同行们交流。不管对方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后辈,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前辈,他都能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有次,在一场小型学术研讨会上,一个年轻学者略显紧张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思路,金卓全程专注倾听,不时点头鼓励。结束后,他还拉着这位年轻学者,详细询问研究细节,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金卓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借鉴的闪光点,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经验,才能让自己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宽。

不久前,金卓受邀出席在河南省科学院举行的“2024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暨博士后优秀科研成果展”。那天,会议现场人头攒动,来自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齐聚一堂,金卓精心准备了自己的发言内容,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还分享了许多生动的实践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学术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能听得明白、有所收获,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在这场交流大会上,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聘任他为首届中原博士(后)论坛战略科学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于金卓来说,这不是一段学术旅程的终点,而是另一个全新的起点。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研究难题等待他去攻克,还有更多推动行业发展、回馈社会的责任需要他去承担。就像他平时常说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下一次出发的开始,要一直向前走,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至于能够走多远,金卓希望,是永葆热忱,永远向前。
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英文:The Royal Society for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成立于1754年,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覆盖: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工业制造等众多领域的皇家学术机构,1847年被英国皇室授予宪章。19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将该机构册立为皇家学术机构,并正式启用“The 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字样,也被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提名要求须取得与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工业制造相关的高水平成就或杰出贡献。通常终身院士的提名候选人均具备博士学位及(教授)正高级职称,提名候选人最终须依照英国皇家宪章的既定程序,通过:推荐、提名、选举、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决议才可成为该机构终身院士,目前该机构终身院士系该机构授予个人的最高学术荣誉职衔。着名的终身院士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喷气式发动机发明人:弗兰克·惠特尔、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杰出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着名画家:威廉·贺加斯、着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互联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等。